你的位置:首页 > 金融创新 > 金融创新

我国金融科技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8/26 10:00:1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金融科技第一份科学、全面的规划,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之时,出台《规划》既回应市场需求,也符合监管需要,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规划》将对金融科技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推动金融科技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确定未来三年六大任务

从全球视角看,金融科技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新的产品、业务和模式层出不穷。目前,全球对金融科技尚无权威的定义。2016年3月份,全球金融治理的牵头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金融科技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第一次在国际组织层面对金融科技给出了初步定义——金融科技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将金融科技分为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等四类。这四类业务在发展规模、市场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从2014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金融”开始,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科技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但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都是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和模式创新。

从根本上看,金融业属于服务业。在过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构建了以网点为主要形式的渠道体系,通过员工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中发掘和满足客户需求。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突破金融服务的时空束缚,批量地且更个性化地服务客户。对于深处服务价值链高端的金融,这无疑将带来深刻影响。具体而言,金融科技在前端可以用于提升客户体验,使服务更加人性化;在中端可以支持各类金融交易和分析的决策,使决策更加智能化;在后端用于运营管理、风险识别和防控,使管理更加精细化。总之,金融科技是决定金融业未来转型创新的关键变量。但金融科技在重塑金融业的同时,也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一定影响。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由于其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延展了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内涵,使风险更具隐蔽性、传染性和外溢性。


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部分应用不够规范;对非金融机构而言,部分创新突破底线,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过去几年,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而进行的伪创新时有发生,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2017年5月份,央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2018年12月份,央行会同相关部门,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10个省市启动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重点围绕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做好顶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资源融合运用、强化监管科技应用等四方面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分析计划能力提供实践经验和相关借鉴。因此,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统一的金融科技规划,鼓励金融科技良性创新,强化金融科技规范应用,建立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条件已经成熟。


《规划》的出台,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规划》是一份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从指导思想看,《规划》明确了科技创新的边界和发力方向,提出了16字原则即“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尊重金融科技发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金融和科技资源重点发力普惠民生领域。


从主要内容看,《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并确定未来三年六方面重点任务,为金融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特别是,《规划》要求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过去几年,我国金融机构以金融科技为引领,开展了大量创新,极大了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效率,但创新主要聚焦于个人客户(C端),对公司客户(B端)关注较少。而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百度在内的各大科技公司,以服务C端为方向,纷纷布局金融业务。中国人口基数大,面向C端的业务创新相对简单,发展速度很快。而开拓C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流量。无论砸钱打价格战拼补贴,还是打造各类消费场景拼体验,导入流量并转化成客户就是王道。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迈上新阶段,消费互联网进阶成为工业互联网,流量红利正在快速下降并终将消失,原有粗放的业务模式随着监管趋严难以为继,而技术进步正在催生着整个行业发生裂变。


六大发展趋势展望

在《规划》印发之际,展望未来,我国金融科技将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

第一,技术上,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6月6日,工信部发放首批5G商用牌照。5G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随着5G时代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深度发展,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加速应用。这将深刻改变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并很大程度上将重构金融业务模式。


第二,格局上,从直接竞争到跨界融合。在我国,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不同阶段,形成了合作、竞争和竞合等不同的模式。未来,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将更紧密合作,拥抱彼此,跨界融合。


第三,模式上,从金融业务到科技赋能。在金融严监管时代,对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受到诸多约束,发挥长期积累的数据和技术优势,输出科技能力或成最佳选择。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中小科技公司,TechFin比FinTech更可行。而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对外输出技术方案,赋能整个行业。


第四,重心上,从争抢C端到发力B端。在过去,C端市场是争夺重点,在线支付、网络借贷等成为重要业务。而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而毕马威预计到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前景广阔。但服务B端门槛更高,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


第五,服务上,从单维服务到无界服务。目前的金融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藩篱,共建生态,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2018年来,“开放银行”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颇受推崇,并非偶然。


第六,监管上,从机构监管到行为监管。长期来我国实行分业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要形式。这已经不符合金融业发展趋势,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部分乱象还横跨多个行业,相互渗透和交叉。近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更注重行为监管。未来,金融强监管将进一步常态化,并借助监管科技(RegTech)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


2019年6月份,央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时强调:“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也在金融科技。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相信在《规划》的指引下,我国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部门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持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作者系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