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金融创新 > 金融创新

重庆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3年开工总投资2115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6/12/30 14:57:19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既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保障项目能较好落地、让各方满意,一直是难题。重庆市通过3年探索,摸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目前,重庆累计签约发布73个项目,总投资3900亿元;已开工30个项目,总投资2115亿元。

坚持制度先行,为项目保驾护航

浩荡的嘉陵江和长江在重庆交汇。重庆的城市交通要想顺畅,跨江大桥不得不建,还得不断加建。

2015年11月,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项目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同年12月对具备条件的部分节点工程先期开工建设。这座大桥横跨渝北、江北、渝中3个区,将成为重庆主城区南北向快速交通要道。

“万万没想到,项目推进这么快。”投资方负责人感慨,“看得出来,搞PPP项目重庆算内行,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推进机制,反应快、效果好。”

“比如说吧,项目要穿越周公馆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还涉及横跨嘉陵江的110千伏城市架空高压电线迁改。要是我们自己一个个‘衙门’去跑,开工日期肯定没法保证。”该负责人介绍。

重庆通过市政府重大项目调度会,将解决工程问题并行推进,将制约工程开工和建设进度的“钉子”逐个拔除。重庆市文物局全程“贴身”跟进服务,指导、审查文物保护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调度会协调业主单位、国网电力公司将高压电线迁改方案与项目施工图同设计、同审查,确保了大桥建设进度。

“2014年,重庆市委将PPP改革作为全市重点专项改革24项任务之一强力推进,我们确定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五大原则、五大边界条件、五大风险防范等基本操作规则。”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阳林介绍说,“通过市级单位试点推进,来积累试点经验、排查风险盲点,为完善配套制度、坚定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设立市场化运作的PPP中心,提供技术服务

“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PPP。”重庆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李茂涛总结重庆这3年经验时说,“技术难度比较大、资本要求比较高的领域,民营资本介入有难度。政府完全负责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但已经完全市场化的领域,比如电力、物流,原则上不采取PPP模式实施。”

根据这些原则,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PPP投融资模式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对PPP项目适用领域和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比如南岸区南坪西路的地下公共空间优化工程,包含约72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完全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永川区交通干线公路改造项目,改造后没有现金流来源,我们就建议继续采取政府投资模式,或研究其他投融资模式建设。黔江老城区公共停车场、万州高峰污水处理厂、白市驿隧道等工程,项目成熟度高且有可借鉴的商业模式,我们建议按PPP模式优先实施。”李茂涛介绍说。

相比全国多数省市采取的以事业单位为基础、以履行政府行政职能为首要任务成立PPP中心的做法,重庆另辟蹊径,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基础上,依托市级重点国企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成立了重庆市PPP中心。

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针对PPP试点工作提供法律和规范文本等技术支撑,为区县和部门提供业务培训和项目筛选等技术服务。成立一年来,该中心不向政府要“职能、职数、经费”,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扎实有效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编印《重庆市PPP操作实务指南》,让区县和企业PPP操作层有章可循、有例可考;指导区县、部门和企业梳理策划PPP项目,专家委员会识别后纳入PPP项目滚动储备,确保改革工作动力不减;组织培训讲座、座谈交流等活动,强化经验交流,为政府掌握市场动向、市场了解政府要求提供有效渠道。

让企业看到赢利点

PPP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运营周期长特点,相比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考虑因素更多、更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决策更加审慎。“这是大事,不可能一两个领导拍了胸脯,我们就敢同意参与。”一名企业负责人如是谈及自身顾虑。

“PPP涉及政府、投资人、社会公众三方,处理并兼顾好三者间的管理与合作、供给与需求、服务与绩效评价的关系,是确保改革有效推进的核心内容。”欧阳林说,“重庆首先建立了基于政府与投资人间的平等、畅通对话机制,一直运行很好。比如污水处理的项目,政府要不要投入财政补贴、投多少、怎么投,企业可以和政府直接对话。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及时沟通。”

“其次,要科学制定边界条件。企业来了不是做善事,他们是要挣钱的。要想让企业看到赢利点并赚取合理回报,必须强化边界条件、合同的研究确定,用白纸黑字立好规矩。”欧阳林介绍,“比如,企业建设高速公路,如果测算后无法回本,政府也要想办法为他们降低企业资本金,或者延长收费年限。”

同时,重庆进一步简化PPP项目审批流程。对比较成熟、以市场投资为主领域的PPP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垃圾污水处理等,由行业部门牵头编制PPP方案单独报批。边界条件比较简单、市场价格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的项目,比如公共停车场等,可不再单独论证审批PPP方案。

PPP改革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重庆市社会投资活力。今年1—10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万亿元,增长11.9%,其中作为PPP改革主推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也起到了“鲶鱼效应”,激发相关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通过PPP改革,重庆还直接或间接化解了一批原计划由政府及投资集团承担的债务。在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投资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重庆市实现了政府性债务总量不增加、结构更优化、负债率和债务率“双降”的目标。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既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保障项目能较好落地、让各方满意,一直是难题。重庆市通过3年探索,摸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目前,重庆累计签约发布73个项目,总投资3900亿元;已开工30个项目,总投资2115亿元。

坚持制度先行,为项目保驾护航

浩荡的嘉陵江和长江在重庆交汇。重庆的城市交通要想顺畅,跨江大桥不得不建,还得不断加建。

2015年11月,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项目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同年12月对具备条件的部分节点工程先期开工建设。这座大桥横跨渝北、江北、渝中3个区,将成为重庆主城区南北向快速交通要道。

“万万没想到,项目推进这么快。”投资方负责人感慨,“看得出来,搞PPP项目重庆算内行,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推进机制,反应快、效果好。”

“比如说吧,项目要穿越周公馆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还涉及横跨嘉陵江的110千伏城市架空高压电线迁改。要是我们自己一个个‘衙门’去跑,开工日期肯定没法保证。”该负责人介绍。

重庆通过市政府重大项目调度会,将解决工程问题并行推进,将制约工程开工和建设进度的“钉子”逐个拔除。重庆市文物局全程“贴身”跟进服务,指导、审查文物保护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调度会协调业主单位、国网电力公司将高压电线迁改方案与项目施工图同设计、同审查,确保了大桥建设进度。

“2014年,重庆市委将PPP改革作为全市重点专项改革24项任务之一强力推进,我们确定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五大原则、五大边界条件、五大风险防范等基本操作规则。”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阳林介绍说,“通过市级单位试点推进,来积累试点经验、排查风险盲点,为完善配套制度、坚定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设立市场化运作的PPP中心,提供技术服务

“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PPP。”重庆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李茂涛总结重庆这3年经验时说,“技术难度比较大、资本要求比较高的领域,民营资本介入有难度。政府完全负责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但已经完全市场化的领域,比如电力、物流,原则上不采取PPP模式实施。”

根据这些原则,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推进PPP投融资模式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对PPP项目适用领域和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比如南岸区南坪西路的地下公共空间优化工程,包含约72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完全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永川区交通干线公路改造项目,改造后没有现金流来源,我们就建议继续采取政府投资模式,或研究其他投融资模式建设。黔江老城区公共停车场、万州高峰污水处理厂、白市驿隧道等工程,项目成熟度高且有可借鉴的商业模式,我们建议按PPP模式优先实施。”李茂涛介绍说。

相比全国多数省市采取的以事业单位为基础、以履行政府行政职能为首要任务成立PPP中心的做法,重庆另辟蹊径,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基础上,依托市级重点国企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成立了重庆市PPP中心。

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针对PPP试点工作提供法律和规范文本等技术支撑,为区县和部门提供业务培训和项目筛选等技术服务。成立一年来,该中心不向政府要“职能、职数、经费”,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扎实有效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编印《重庆市PPP操作实务指南》,让区县和企业PPP操作层有章可循、有例可考;指导区县、部门和企业梳理策划PPP项目,专家委员会识别后纳入PPP项目滚动储备,确保改革工作动力不减;组织培训讲座、座谈交流等活动,强化经验交流,为政府掌握市场动向、市场了解政府要求提供有效渠道。

让企业看到赢利点

PPP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运营周期长特点,相比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考虑因素更多、更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决策更加审慎。“这是大事,不可能一两个领导拍了胸脯,我们就敢同意参与。”一名企业负责人如是谈及自身顾虑。

“PPP涉及政府、投资人、社会公众三方,处理并兼顾好三者间的管理与合作、供给与需求、服务与绩效评价的关系,是确保改革有效推进的核心内容。”欧阳林说,“重庆首先建立了基于政府与投资人间的平等、畅通对话机制,一直运行很好。比如污水处理的项目,政府要不要投入财政补贴、投多少、怎么投,企业可以和政府直接对话。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及时沟通。”

“其次,要科学制定边界条件。企业来了不是做善事,他们是要挣钱的。要想让企业看到赢利点并赚取合理回报,必须强化边界条件、合同的研究确定,用白纸黑字立好规矩。”欧阳林介绍,“比如,企业建设高速公路,如果测算后无法回本,政府也要想办法为他们降低企业资本金,或者延长收费年限。”

同时,重庆进一步简化PPP项目审批流程。对比较成熟、以市场投资为主领域的PPP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垃圾污水处理等,由行业部门牵头编制PPP方案单独报批。边界条件比较简单、市场价格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的项目,比如公共停车场等,可不再单独论证审批PPP方案。

PPP改革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重庆市社会投资活力。今年1—10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万亿元,增长11.9%,其中作为PPP改革主推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也起到了“鲶鱼效应”,激发相关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通过PPP改革,重庆还直接或间接化解了一批原计划由政府及投资集团承担的债务。在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投资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重庆市实现了政府性债务总量不增加、结构更优化、负债率和债务率“双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