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金融创新 > 金融创新

刘勇: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来源:金融电子化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10/23 18:47:13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金融科技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金融需求更强调智能与便捷,金融供给更重视合规与结构优化。金融科技已成为国家金融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金融科技依托新技术支持,使得原有金融服务难点得到缓解,金融改革更加“脱虚向实”。


一、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科技强调的是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落脚点在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和安全技术等底层关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2018年,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在认真研究整个金融科技生态后,编制了金融科技产业链图,完整描绘了整个金融科技生态,从科技支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主体,最后到场景应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科技支撑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互联技术和大数据;成果转化主要包括孵化器、加速器,研究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行业主体包括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新技术企业、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场景应用主要涵盖金融服务、安全监管、生活服务、城市治理等。底层是基础设施,包括监管科技、大数据征信、支付清算、IT系统升级和交易市场。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不再局限于渠道等浅层次方面,而是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深层次融合。


2017-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融资持续升温,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传统金融中心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政策,拥抱金融科技的发展,挖掘前沿技术中蕴藏的经济增长红利。从国际上来看,金融科技行业呈现北美洲和亚洲引领的态势,其中美国和中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从国内金融科技发展情况来看,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总投资额约473.61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已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重地,具有较好的金融科技发展前景与潜质,并相继出台金融科技支持政策与措施,支持金融科技发展。2019年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提出研究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具有现实性与必要性;2018年10月,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提出努力把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2017年,深圳福田区发布《关于促进福田区金融科技快速健康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金融科技方面推出若干创新举措,推动深圳福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除此之外,上海、杭州等地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出台具体政策,明确了发展愿景。2019年6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榜单指出,我国金融科技企业整体实力明显上升,“北上深杭”成为百强企业集中所在地;成立5-10年的企业最多,大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普遍度最高,金融科技回归技术本源成趋势。


二、金融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


金融科技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技术,以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分布式技术,以密码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为代表的安全技术。在金融领域,这些新兴技术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一方面,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依靠这些技术推动自身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催生了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监管科技等新兴领域。


对于银行来说,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出现了新型银行模式,即开放银行。“开放银行”的建设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就金融科技的底层重大技术来看,需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还有一些尚在发展的前沿技术。当然,不同技术的成熟度和可应用程度的差异性也影响到银行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选择。“开放银行”变革的驱动力,与金融科技创新一样,其供给侧驱动因素是不断演进的新技术和变化的金融监管,需求侧影响因素则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与消费者偏好。


金融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保险科技,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普遍适用于金融服务诸多领域的基础技术,也包括和保险行业应用场景结合相对更加紧密的车联网、无人驾驶、基因诊疗、可穿戴设备等应用技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保险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一是冲击保险理论基础。大数法则、精算理论、统计理论是保险风险计量的核心技术基础,金融科技使得保险机构风险计量的数据来源由抽样、历史、静态的数据变为全量、实时、动态的数据。二是商业模式亟待革新。金融科技背景下,保险客户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产品、费率、服务等信息,对个性化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强烈,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并且消费日趋场景化、高频化、碎片化,未来的保险商业模式将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以产品为中心运营的传统保险机构带来挑战。


监管科技是指在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监管效率降低合规成本为目的,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监管创新。目前中国的监管科技仍处于萌芽状态,对于监管科技的认识研究多以学术研究为主,实际应用监管科技的企业较少,是一片仍待开发的市场。


金融科技在赋能传统金融业的同时,自身也超越了“工具”的范畴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如,智能投顾(Robo-Advisor)和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又称机器人投顾,是一种结合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通过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等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自动计算并提出组合配置建议的在线投资顾问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立足于产业供应链,根据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而展开的综合性金融活动。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借贷,也有别于风险投资等其他形态的金融活动。2017-2018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黄金期已经到来。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中,科技赋能方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


三、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广阔,但高速扩张下的安全风险和行业规范问题难以忽视。因此,金融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新技术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新类型风险。比如说,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新技术可以提升风险评估和定价的精准性,缓解信息不对称,能够降低传统的金融风险。但是,因为新技术应用对数据可得性和质量的高度依赖,风险评估会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出现“算法歧视”问题,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和外溢效应,甚至产生新的排斥形式。对待新技术的态度,既不能唯技术主义,过高估计金融科技带来的效益,也不能因噎废食,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布局,而是应当将其放在更长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审慎考察,在严格管控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新风控险系统。


二是新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运行方式。在交易层面,新技术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公众。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系统性风险。在跨境体系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比如,在全口径的跨境收支业务层面,现行的外汇指令银行系统是办理跨境收支业务的中间枢纽,是外汇管理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新技术对现行监管体系提出挑战。对于监管而言,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还带来了金融业务环节、商业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因此,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对有效的金融创新加以引导、对无效的金融创新加以限制便显得十分必要。监管沙盒对于金融创新要采取更加包容的监管态度,避免监管过严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应当积极借鉴监管沙盒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监管工具创新,探讨创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测试金融创新”的新型金融监管工具,以此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福利、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实施监管沙盒仍处于理论探讨之际,一部分地区的“监管沙盒”已开始付诸实践。近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透露,央行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的试点。这次试点,叫中国版的监管沙盒,一开始就设计了风险补偿和退出机制,可以推倒重来。


四、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金融科技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更多新手段。在整体发展趋势上,金融科技行业进入结构优化期,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2013年到2017年的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实现了正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6%,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97万亿元。在这一阶段,过剩的产能会不断出清,发展质量持续上升,整个金融科技行业进入结构优化期。未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特征不断显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


在商业模式方面,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随着人口红利不断丧失、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和竞争逐渐白热化,C端获客成本攀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不断下降,而以B端为目标客户的企业因为客源稳定等原因逐渐脱颖而出,金融科技赋能B端带来的收益和未来成长性高于C端。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在监管方面,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的七大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会以更具隐蔽性、波动性和挑战性的形式展现。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监管科技等作为新型监管方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发挥余地。监管科技本身属于高科技产业,具有实时追踪、前后端呼应、技术调控等优点,不仅顺应科技和金融的发展趋势,而且落地性强,效果突出。


在技术方面,核心技术“ABCD”(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属性将进一步增强。根据Gartner全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以及对金融科技技术的系统分析,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和大数据(Big Data)为核心的“ABCD”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ABCD+”技术生态圈,整个格局更加清晰。


在行业发展方面,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过去几年,银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公司一直在合作推出新的应用和服务。大型银行也在内部创建API,并与小型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合作,整合创新技术。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使传统垂直整合的银行价值链不断碎片化,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应对金融科技冲击的重要策略。到2022年,开放银行有望在零售和中小企业市场创造至少72亿英镑的收入机会。


在人才方面,金融科技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资本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未来金融科技进入结构优化期,对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实战性要求会更高,市场对适应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达城市政府和相关企业采用各类措施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例如北京市在《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中明确提出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基地,组建金融科技院系或设立专业方向,培养一批金融科技拔尖人才。深圳市福田区于2018年3月为首批金融科技青年人才培训基地授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