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金融信息 > 保险

今后三年,反保险欺诈要做这九件事!

来源:延安保险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5/11 14:21:08

泰国杀妻骗保案、航延险“薅羊毛”骗保事件等欺诈骗保行为屡屡发生。这些事件引发社会极大关注的同时,也给保险业反欺诈工作敲响了警钟。

继3月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之后,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布《关于召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委员大会通讯会议的通知》,正式启动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以下简称“专委会”)换届工作,并酝酿出台专委会三年工作规划(2021-2023年),其中包括2023年前反保险欺诈要完成的九件大事

九件大事是什么?


根据保险业协会下发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反保险欺诈专业委员会三年工作规划(2021-2023年)(审议稿)》(以下简称“三年规划”),专委会将在2023年前完成九项主要工作。

责任单位包括保险业协会、中国银保信、浙江保协、广东保协、人保财险、平安人寿、平安产险等。

在三年规划中,提及较多的三大险种分别为意外险、车险、农险。

意外险方面,未来三年,除了建立健全意外险风险名单行业共享机制外,还将建立意外险反欺诈交流平台,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针对跨公司、跨区域欺诈案件线索,通过及时沟通、定期协商、线索协查等方式,共同打击欺诈行为,有效维护行业利益。

在车险、农险方面,三年规划明确指出2021年完成车、农险的反欺诈应用整合,形成多险种高风险数据库,面向行业提供风险对象查询服务,以线上化方式提供反欺诈生态作业服务。2022-2023年逐步完善反欺诈信息系统功能,引进外部数据形成对行业反欺诈工作的支撑,为保险机构提供智能反欺诈服务。

“反欺诈工作对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要了,尤其车险综改后,险企经营更需要‘挤水分’。”一位中型财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

高科技是制胜关键

近年来,伴随着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险欺诈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2020年保险诈骗类涉刑案件已达保险业案件总量的90%,案件风险形势严峻。

除车险欺诈风险持续集中外,去年以来,航延险、医疗险等意健险以及保证保险的欺诈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中,意健险的欺诈作案手段日趋隐蔽,保证保险也被爆出“萝卜章”“假黄金”等案件,涉及金额较大,涉案企业波及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这都为保险公司和行业反欺诈工作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部分造假事件不仅引起广泛热议,也诱发了“代理退保”风险隐患不断增加。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和抖音有关此事件评论均出现了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等内容。

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有可能使消费者产生经济上的损失,最关键的是将直接造成其保险保障的空缺。此外,如果被“代理退保”黑产蛊惑,还会面临个人信用受损、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也可能因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非法行为构成欺诈,从而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为适应上述保险欺诈风险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升反保险欺诈的工作效能,监管部门也明确表态,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重拳出击。3月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大数据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大数据反保险欺诈手册》(2021版)。

三年规划也对相关工作进程进行明确。在加快行业反欺诈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中国银保信、保险业协会将研究制定各类欺诈线索筛查规则,健全行业高风险信息数据库;成立全国保险反欺诈平台系统建设工作组,适时组织专家指导论证系统建设相关工作。

在研究建立保险欺诈风险统计指标方面,将探索优化保险欺诈风险评估计量的关键指标,开展保险欺诈风险定量分析,科学评估行业保险欺诈风险整体情况和风险趋势。对保险欺诈案件总量、地域分部、欺诈案件涉及险种情况、涉刑欺诈案件情况、欺诈案件总体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及分析进行共享。

在探索区块链等科技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方面,保险业协会还将结合保险公司在区块链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在今年年底前形成《区块链反欺诈应用前景报告》,通过试点探索的方式,积极探索促进区块链技术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