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上市, 北交所现在会是中小企业首选吗?
导语

有人戏称,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时隔30年而诞下的证交所“第三胎”!
北交所,随着它一成立,就牢牢地吸引了众多拟上市中小企业的关注!
01 背景
记得当时外媒CNN报道说,北交所的成立,是中国將在北京设立新的证券交易所,賦予中国首都和政治中心更多的商业和金融影响力而宣布成立,是习近平主席9月2日亲自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通过视频,亲自宣布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
北交所的出场,起点颇高,同时因为上市条件等方面,在定位方面,北交所将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
北交所的成立,意味着新三板改革步入了新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多层级融资渠道。
02 机会
中小企业的可交债、场内质押(这意味着金融资产的二次定价能力)、中小企业的高收益债等;参考纳斯达克,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上市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融资,多数其实都是发可转换债券,国外是这个趋势,国内的注册制成熟后也会是这个趋势。
未来,孵化基地、地方园区、地方政府,将会是北交所重要参与主体。
作为企业集中掌握的地方载体的地方政府和园区,他们有业绩和政绩要求,并且手握着大量的政府资金,以及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如果动作快,够聪明,他们可以集中孵化优质的当地的企业去去北交所,联动当地股权转让中心,甚至可以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收益模式升级,甚至会创造出新的招商引资基金的模式。毕竟,具备地方政府资源的支持,将会非常具有价值。
并购重组,看起来有新机会,但并不容易。证券化门槛降低,意味着小公司的阶段性“资本价值”又出现了,比如:
有些公司原本想卖给上市公司
但是突然发现自己也能证券化了,所以内心又有波澜,又自己跑去北交所了,会导致短期A股的并购其实反而没那么好做了。
小企业新出路
一个50亿市值的公司不太可能去并购一个利润500万的公司;但是利润5000万的企业,并购一个500万利润的公司,则是非常可行的。
03 分析
北交所会被再次“分层”,这种分层会是市场自发产生的,就和现在的A股市场一样,30亿和300亿是两个资本市场。
未来会是看上去是上市更容易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流动性的门槛反而提高了,未来只有市场中的头部才有超额资本红利。
对企业来说,能否拿到自己的资本超额红利,是产业竞争的关键,本质上其实是谁来掌握“定价权”的问题。
企业的市值定价权,是在投资机构手里,还是在自己手里?这是上市公司资本经营的核心命题,这个挑战对上市公司来说非常大,这个问题不限于北交所,对所有A股公司都一样。本质上是企业自建资本能力的过程。
行业预估,北交所估计1年内,会有200-300家公司左右。目前符合开户条件的有700万户,已经开户的有130万户。且北交所刚开始会有减持限制,意味着短期流动性无忧,但持续实践不会太久,例如2022年或者2023年,挂牌企业越来越多,那么流动性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企业。
证券化门槛降低,意味着企业的“外部资源”在被市场重新定价后,企业的市值将会是企业最大的战略价值。意味着谁能被市场认可高定价, 就会成为行业内的资源杠杆。
无疑,这对企业来说,即是机会,十分诱人,也是非常挑战的. 因为如果你不出挑,有可能行业内的某一家企业,突然有一天,经过市场重新定位,成为新的行业话语权者,压力是不进则退。
这种资源潜力的定价重构,意味着企业的资金调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都在重构,在这个潜能激发的过程中,企业都需要有新的战略格局,去争取新的资本支持,这意味着企业的咨询需求会伴随放大,尤其是战略升级,业绩增长,营销定位,数字化转型,甚至是市值管理。
提高上市准备度,就要准备好组织建设能力,完善组织体系,以及资本运营能力,将是拟上市的中小企业的必修课。
04 差异点
北交所最大的政策变化,是把中国证券化门槛,从10亿拉低到了2个亿,这意味着市场纵深规模瞬间被放大了几个量级。
如果按2000万净利润对应的经营规模计算,新三板未来3年至少有2000家企业符合标准,按4000万的门槛做评估,至少也有超过1000家,这意味着新三板会出现独立的资本生态与交易生态。
2亿市值的证券化门槛,意味着什么?
这覆盖了中国的B轮以后的创投市场、中国各省级的区域股权中心市场、还有国企央企的子公司孙公司。
也就是说,新三板+北交所的辐射范围,至少在2-3万家企业,这个市场保守估计可能被困了8万个亿。
现在投行的能力,注册制背景下,已经不完全是牌照赋能的单纯的保荐能力,而是如何与企业一同完成对“企业价值”的定价权的能力。
北交所, 唤醒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上市梦!
05 板块
不谈主板,就看科创和三板。科创板是中国新科技企业快速资本化,而北交所是整个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成长性企业的主战场,这是两个数量级的企业群体。
原来的新三板,实质上是一个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定位于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和发行融资的市场平台。新三板早在2006年就开始运行,但一开始仅限于北京高科技中心中关村的企业,因此成交量极小。2012年,“新三板”范围扩大,除中关村外,还加入了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不过仅一年后,证监会就将“新三板”的规模扩大到全国。
但是不同于中国的沪深两市,想要进入新三板的企业要求很低,主要硬性指标仅为经营满两年,同时“新三板”不设涨跌幅限制,价格变动很剧烈。
正因为如此,对入场投资者设置较高门槛,参与者主要是专业投资者,因此整体活跃度较低。大量在“新三板”挂板的公司,甚至从未交易过。有些交易,完全是为了融资方便, 定价有参考,所以内部号称这种行为是‘织布机’。
2019年后,新三板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由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依次递进的市场结构。目前的北交所, 就是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而组建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
按照目前设计,新三板企业可由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北交所上市,因此北交所将作为场内市场,而新三板则成为了北交所的场外板块。北交所的成立,彻底地解决了新三板的市场定位和法律地位问题,新三板从“全国第三个证劵交易场所”真正升级为一个独立公开的“证券交易所”。
此前,新三板的精选层公司,虽然挂板交易,但却不是正式上市交易,因此会遇到公募基金、社保基金能不能投资等问题。
目前来看,北交所将专注中小企业融资上市。证监会并表示,要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
中国证监会负责人还表示,将着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其中,“专精特新”具体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新三板和科创板,在流动性和参与门槛上都与纳斯达克有一定距离。目前,从分层制度、做市商制度来看,北交所与纳斯达克其相似度最高,具有一定潜力。
一个月前有人推断的局面是,上交所重点服务长三角,定位于硬科技企业;深交所重点服务大湾区,定位于新经济企业;北交所重点服务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定位于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但是,近期很多拟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都盯准了北交所这条快捷线!
中国两年前,在上海试行的注册制IPO制度,也將适用于寻求在新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该系统要求公司对其运营,推行更多披露。它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并减少对IPO 的冗长监管审查。
北交所会带来更多的标的,但是新三板被定义为场内市场,可能会导致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条款在三板上不适用,以前新三板流动性不好,投资机构强势,要拿融资必须摘牌,摘牌才可以拿到一些有利的条款,甚至有些是明股实债或者定期回购,这种谈判环境反转之后,会反过来倒逼投资机构有更强的投研能力,更加回归投资的本质,交易更加标准。
而未来的上市规则、流程、以及调整准入标准、降低门槛等方面,北交所的价值将会凸显,也许不久的未来,会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
北交所接下来的表现,将值得所有人的期待和瞩目!
附:北交所IPO条件供参考
北交所IPO上市,其过程跟A股的IPO完全一样,规范的要求也完全相同,需要经过四个过程:
1 第一阶段:财务顾问阶段,中介机构会按照IPO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和法律规范。实践中,IPO整改阶段大概率会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收入确认不准确;进销存账实不符;料工费分摊不准确;工程行业成本计量不准确;坏账计提不充分;资金占用;资产未入账;银行卡流水异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早整改解决。
2 第二阶段:辅导阶段,企业需要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在当地证监局辅导备案,辅导时间在3-6个月之间。
3 第三阶段:保荐阶段,中介机构走访、制作底稿、准备申报材料、内核、申报反馈。
4 第四阶段:承销阶段并上市。因此,北交所IPO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前期整改准备+申报材料准备+在会审核+发行上市。实践来看,前期整改比较费时间,如果碰到比较大的问题,可能整年度都会作废 。
因此,前期整改越早越好,一般需要从报告期第一年就聘请中介机构进场整改,才能达到北交所IPO的申报要求。申报材料准备的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从《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看,北交所IPO在会审核时间为2个月,比其他版块的审核时间缩短一个月。
北交所IPO实行注册制,即北交所审核+证监会注册,时间上看,北交所审核两个月,证监会注册20个工作日,中介机构回复反馈的时间不计算在内。因此,从理论上计算,想要在北交所上市,从申报到上市的时间大概率在6-8个月之间。